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专科园地

抗苗勒管激素的前世与今生
来源: 作者:  发表时间:2016/9/8 9:37:09  浏览: 4519

抗苗勒管激素的分子结构



      抗苗勒管激素( anti-Müllerian hormone,AMH)是转化生长因子-β( TGF-β) 超家族成员之一,类似于抑制素和激活素。自20 世纪40年代,其在早期胚胎发育的男性性分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所认识,早在妊娠8 周时睾丸即可以产生AMH,诱导苗勒管的退化,使中肾管( wolffian) 在雄激素的作用下发育为男性生殖道。在缺乏AMH 的情况下,胚胎将向雌性发育,苗勒管分化成阴道上1 /3 段、子宫和输卵管。


      在人类胎儿中,妊娠36 周开始在女婴卵巢初级卵泡的颗粒细胞内生成AMH。人类卵巢组织中直径5~8mm 卵泡分泌的AMH 约占循环中的60%,直径超过8~10 mm 排卵前卵泡和闭锁卵泡的颗粒细胞不再产生AMH。给予外源性卵泡刺激素(FSH) 刺激卵巢可以促进窦卵泡向优势卵泡发育,随着小窦卵泡减少和优势卵泡增加,血清AMH 浓度会明显降低,提示血清AMH 主要来源于小窦卵泡。AMH 在卵泡的募集和生长发育及优势卵泡的选择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。


返回